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记西华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李钊博士

发布者:人事处发布时间:2017-10-16浏览次数:1673

http://xhu.cuepa.cn/data/attached/image/2017/11/15/20171115184036_64365.jpg

在西华大学6A-116的办公室里,常常可以到一个忙碌的身影,他或是在为大二、大三的同学答疑解惑,或是在给即将毕业的大四同学联系单位、指导就业,或是在和刚入学的大一新同学们谈心交流、制定未来学业规划、职业规划以及人生规划。他就是2017年西华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人文学院文化产业系系主任、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李钊老师。

谈教学,在解惑中传道

从进入西华大学工作以来,李钊老师就一直奋斗在教学第一线,从当初的历史系到现在的文化产业系,李老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李老师主要讲授《旅游学概论》、《会展旅游》、《文化学概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世界民俗与文化》等专业主干课程,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评分中,李老师没有一次得分低于4.9分。

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李老师看来,“教书育人”绝不是一份简单的职业,而是一项自己为之终身奋斗的事业。一直以来,李老师都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深受学生喜爱的高校教师?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李老师不断探索、不断实践,终于在这个问题上找到了自己的答案。李老师说道,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就是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和道德能力,学生的问题可能是千奇百怪的,但作为老师你就要负责去解答学生的这些问题,并引导他们去思考。

来自2014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张一楠就说:“有时候我们去问李老师问题,对于不确定的地方,李老师不会随便敷衍我们,而是要回去查证后再给我们一个准确的答案。同时,李老师也会顺着我们的思路,引导我们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

对此,李老师说道:“在目前的社会大环境下,我们的教学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呈现式’教学方法,而是要锻炼学生独力思考和探究学识的能力,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有时候,你自己可能有‘一桶水’,但流到学生那就只剩‘一碗水’了,所以我们力争做到用自己的‘一桶水’去引出学生的‘一桶水’,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谈管理,用真情换真心

作为文化产业系的系主任,李老师不仅需要总揽全系的教学工作,同时还要承担一部分学生管理工作。在李老师的办公桌上,有很多登记学生情况的表格,这些表格有的是对大四学生就业或考研意向的调查,有的是对大一学生学业规划的统计。在“2014级毕业意向调查表”上,李老师用不同颜色的字体分别标注了不同意向学生的毕业打算、目标方向以及大四下期的安排,对每一位学生都有备注。同时,李老师还会抽空对有意向考历史专业研究生的同学进行义务辅导,以便帮助他们考上自己中意的学校。

说起李钊老师,来自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邓先翔表达了由衷的感谢,他说;“我特别想考湖南大学新闻传播方向的研究生,但是我这属于跨专业考研,难度比较大,有时候自己心里都没底,但钊哥就很支持我,并且常常鼓励我!”

李老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就要做到“亲其师,则信其道”,要用自己的真心、爱心、耐心去呵护学生,帮助学生完成学业规划和未来的职业规划、人生规划。这样,学生自然就会亲师、爱师、尊师、信师。

面对刚入学的大一新生,李老师会对他们进行悉心的引导,首先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然后再帮助他们逐步认识本专业、制定符合实际的学业规划。2017级文化产业系的王春鹏跨入大学校园还不久,对专业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但所幸碰上了李钊老师,他说:“第一次和李钊老师接触是在和老师们的见面会上,李钊老师作为系主任介绍了文化产业管理这个专业,让我们对这个专业有了全新的认识,对未来很期待。在旅游学概论课堂上,李老师的课入情入理、深入浅出,激发了我们对文化产业专业的兴趣。”

谈援藏,以知识促发展

“我正在对这本书进行最后的修改,看看措辞方面有没有可以再修改的。”李钊老师正坐在电脑桌前,仔仔细细地校读着他拟出版的新书《古碉·藏寨·美人谷——中国最美乡村:四川丹巴县导游词全编》。四川省丹巴县地处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的高山峡谷地带,有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环境特征,每年都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大量游客的到来,但是由于导游词的不统一,常常会造成游客的误解,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李钊老师对当地的导游词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希望通过这本《导游词全编》统一丹巴县各村寨的导游解说,提升丹巴县的旅游服务,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20169月,根据四川省委组织部的安排,李钊老师参加干部援藏工作,来到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挂职文旅广新局副局长。在一年的援藏工作中,李老师始终牢记“援藏一任,造福一方”的神圣使命,积极深入基层开展工作,挨家挨户地走访调查,把基层情况摸清、摸实,从根本上找到丹巴县旅游业中存在的问题,并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丹巴县地势西高东低,全县最低海拔1700米,最高海拔5820米,海拔落差相当大,这给长期在平原地区生活的李钊老师带了不小的挑战。李老师说道:“刚到丹巴的时候,高原反应肯定是有的,但自己肯定要努力去适应。如果这些小困难都不能克服,还谈什么援藏呢?”经过短时间的调整,李老师不仅完全适应了丹巴地区的环境,而且还深入到当地藏民的生活中去,穿上了藏服、喝起了酥油茶。

挂职期间,李老师的身份由一名高校教师转变成了一名基层干部。对于自己新身份,李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说,我们援藏干部不能做语言上的巨人,而是要做付诸实际行动的“丹巴人”,要积极贯彻省委选派干部时的“心要定下来,身要沉下去”的工作要求。在工作中,李老师始终奉行“科学援藏,真情援藏”的宗旨,注重将走访调查中积累的材料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提交了《关于丹巴县旅游业发展存在问题及提升对策的调研报告》。在这篇五万多字的报告中,李老师切中肯綮地指出丹巴县旅游业存在的种种问题,并通过科学的分析方法,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同时,李老师还发挥专业所长,将走访过程中居民们口述的民俗风情保存记录下来,发表了《丹巴县民俗口述史(一):节庆民俗》、《丹巴县民俗口述史(二):人生礼仪》两篇论文,首次研究了嘉绒风情节的来历,促进了嘉绒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时候,李老师在实地调研采访时,甚至会临时“客串”导游员,为来丹游客义务讲解丹巴嘉绒藏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受到游客的一致好评。甚至有的游客说:“如果基层官员都像您这样贴心地为游客服务,那我们的旅游业将会更加健康地发展。”

20178月,李钊老师牵头发起了“共沐书香·情系丹巴——西华大学向丹巴县捐书活动”,共向丹巴县图书馆捐书5000余册,价值10万余元。为丹巴县送去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此外,李老师还引进了一支爱心支教团队在甲居和巴底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支教活动,并帮助巴底邛山一村阿约拥忠建立了“土司文化博物馆”。在此基础上,李老师又通过微信发动社会人士对邛山一村进行对口献爱心活动,现在已发展成为覆盖成都、山东、陕西、甘肃等地的爱心活动。


(来源:校报总第563期)
















  


  请用微信搜索“西华大学人事处”或用微信的“扫一扫”功能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关注。关注后可点击右上方查看历史消息,或留言提问,我们会尽快作出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