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成为生活常态 感动于是无处不在——我校教师杨晓龙发起成立“爱心背包”团队纪实

发布者:人事处发布时间:2018-04-02浏览次数:1247

我校教师杨晓龙发起成立的“爱心背包”团队包括了来自广州、上海、江苏、北京、安徽等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至今已经有近100人的规模,他们从20096月成立以来,走访了10多所贫困山村学校,捐助了数万余元的物资。

因热心公益事业,杨晓龙成为成都市2011年“道德模范成都好人” 20名候选人之一,他也因此受到社会各界媒体关注。

 从“背包客”到“爱心背包”


杨老师酷爱旅游,家中挂满了牛头骨、“唐卡”等充满了少数民族风情的装饰,桌上、书架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许多《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书房挂着许多旅行中拍摄的摄影作品。也正是因为喜欢旅游,才让他了解到社会上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下定决心发起成立“爱心背包”团队。

“我们穿羽绒服的时候,那里的孩子却穿得相当单薄,鞋子都是‘张了口’的,条件非常艰苦”。谈起第一次去甘洛县坪坝乡磨子沟村时,杨老师感叹道。20092月,杨老师来到梅里雪山旅游,在那里他遇见了一位朋友,朋友带他第一次去了甘洛县坪坝乡磨子沟村。

2009年端午节,杨老师筹集了6000多元的物资,给每一个磨子沟村村民带来了一双军用胶鞋,给每一个学生带来了书包文具,还给老师们带来了教学用品。这是他第一次为磨子沟村的村民带来爱心物资,也是杨晓龙老师从“背包客”到“爱心背包”迈出的第一步。

为了更好地推进公益事业,杨老师和几个朋友在网上注册了一个名为“爱心背包”QQ群,从此“爱心背包”就成了他们的代称。“爱心背包”团队每年利用假期至少3次实地到山村给孩子们带去礼物。每次回来,他都会把所去学校的情况以及活动照片及时发到网上。在“蜂鸟摄影论坛”上,杨晓龙老师发的有些帖子点击量已经突破百万,他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微公益”方式,呼吁着更多人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告诉其他人“公益活动可以这么做”。

去年926日,“爱心背包”再次把筹集到的180套课桌椅运送到山村小学,给磨子沟村等地5所小学都换上了崭新的课桌椅、篮球架。志愿者们还给孩子们带去了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四川地图等各种各样地图。“因为孩子们想知道,中国在哪里,四川在哪里,我们在哪里!”

为了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志愿者们还带来了小毛巾、牙刷牙膏、护手油等物品。


“送情感”比送物资更加重要


“孩子在我们的眼里都应该是开心的,而这里的孩子愁苦的表情让我非常难受,他们不像一个‘孩子’”。磨子沟村小学非常贫困,村里唯一的一所小学是土房,一年级到四年级的34个学生挤在两间教室中,没有像样的操场,没有任何运动设施,孩子们也没有书看。
  有一位名叫向巫牛的老师最让杨晓龙老师感动,也是杨晓龙老师坚持把公益活动做下去的一个缘由。“向巫牛是一个县城教书的彝族老师,自告奋勇地来到了磨子沟村小学,承担这34个娃娃的教学任务,他一个人教一至四年级。20107月,向巫牛老师因为淋巴癌晚期永远地离开了磨子沟村小学的孩子们……”讲到这里,杨晓龙老师的声音有些哽咽。
  “我觉得情感的交流比送东西更加重要。”杨晓龙老师说道。志愿者们每次到村上小学,都会给孩子们放电影,陪孩子们玩耍,给他们带来心灵上的慰藉,让孩子们知道,大山之外还有这么一群叔叔阿姨关心着他们。

“积少成多”希望更多人参与进来


  
  “随着我们去的次数越来越多,我们也一直在总结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现在感觉那里的孩子已经像个‘孩子’了。他们脸上的笑容也多了。”杨晓龙老师说。
  中国有句古话叫“勿以善小而不为”,“爱心背包”团队如今已经将近100人,团队的微博也很受关注,许多人还在不断要求加入。“爱心背包”以前对成员加入审核非常严格,而现在渐渐放宽了限制,希望能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杨晓龙老师也积极地发展在校大学生加入“爱心背包”团队, “西华大学的孩子们非常不错,同学们参与志愿者服务的热情也非常高。”杨晓龙老师谈到团队里的一个骨干成员,他的手机用了7年多,已经非常破了,但他就是舍不得换手机,而“爱心背包”团队的每一次活动、捐助,他都积极参与。
  “做一件好事不难,坚持做好事,还能带动一批人做好事那就是难上加难,但是杨老师做到了。”同事们这样评价杨晓龙。
  作为“爱心背包”成员的唐程同学说:“杨老师就像一个大哥哥一样给我指导,我们做公益就是要用自己去影响他人”。来自外国语学院的邵婷同学也是“爱心背包”的成员之一,她说:“好多人嘴上说了,但是杨晓龙老师确以实际行动兑现了他的诺言”。
  学校党委副书记王民朴说:“作为一个教师来讲,杨晓龙的教学非常出色,是一位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老师。作为一个个体,杨晓龙老师总是想着为需要帮助的人奉献爱心,他就是我们身边的活雷锋”。
  积少成多,将一点点爱心积累起来,爱便流传于世。“爱心背包”就是这样,用一点点的力量,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来源:校报总第498